日前,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《湖北省加快算网存用协同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提出到2027年全省算力总规模要达到25EFLOPS(2.5万P,目前全省算力超1.5万P),其中新建算力设施智算和超算占比不低于90%。
与此同时,建成省内算力互联互通平台体系,实现算力互联互通跨域调度,各市州算力互联网间5毫秒超短时延,深度融入国家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及全国一体化算力网,全省算力质效进一步提升,算力供需高效匹配,基本形成布局合理、连算成网、建用互促、绿色低碳的算网存用协同发展格局。
具体措施涉及提升算力供给水平、推动算力高效调度、促进存算均衡协同、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、优化算力发展生态等。其中,提升算力供给水平包括优化全省算力布局、打造多元算力供给体系、推进异构算力适配。
鼓励武汉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算力中心,宜昌打造“算力之都”,襄阳、十堰打造区域算力高地。鼓励黄石、荆门、鄂州、孝感等市州拓展算力应用场景,引导算力赋能新兴产业发展。建设中部先进算力集群,打造国家“东数西算”中继站、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。
推动算力高效调度包括建设算力互联互通平台、推进全光网络升级、强化智算产业支撑。
依托重点企业联合算力建设单位,建设湖北省算力互联互通平台,提升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,统一算力标识,推动不同算力服务主体间使用统一调用接口和通信协议,增强算力资源可调用能力,提高算力利用率。
积极对接国家算力互联网服务平台,实现互联互通,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。到2027年,形成全省“1+3+N”的平台体系,即1个省级、3个“金三角”区域分平台、N个行业平台)。明确责任单位为湖北省通信管理局、湖北省数据局、湖北省经信厅、湖北省政府国资委、湖北大数据集团、有关市州人民政府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9月20日举办的湖北大数据创新发展大会上,由湖北大数据集团等搭建的湖北省算力互联互通平台门户正式上线。正在建设中的湖北省算力互联互通平台,已率先接入来自武汉、宜昌、襄-十等多地的优质算力。过去分布在各地的算力资源,将融合汇聚在一起,实现统一调度。
按照规划,今年湖北省算力互联互通平台将接入省内主要算力中心,未来实现中部地区全量算力接入,通过融合调度通算、智算、超算等算力资源,形成普惠、标准、智能化的算力供给,支撑区域内各类算力需求,赋能算力产业发展,为湖北争创全国算力互联网中部枢纽贡献力量。
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包括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应用、释放用算需求。
聚焦“51020”先进制造业集群,培育一批轻量化的行业模型,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。每年评选若干个工业领域专用模型,按照研发费用的8%给予牵头研发单位最高500万元补助。支持各市州在工业、医疗、教育、交通、文旅、城市治理、水源保护等领域率先打造一批通用大模型、垂直行业应用大模型。
支持武汉市建设数据流通利用建设试点示范城市;襄阳、十堰发展自动驾驶、智能座舱、“车路云一体化”,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;宜昌发挥三峡绿电优势,坚持“以电育算、以算育数、以数育产”发展,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“中继站”;鄂州市依托花湖国际机场,特色化布局智慧物流等创新应用。
争取国家产品主数据标准(CPMS)试点示范,鼓励企业参加国家算力强基揭榜行动,支持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中试服务平台建设,对单个重点平台按投资额的10%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。
推动各市州在制造、农业、商贸、能源、交通、广电、医疗、教育、文旅、政务等重点领域的算力应用。省级财政2025年发放5000万元“算力券”,按照算力使用资源的10%予以奖励,最高100万元。